LIN Yu-Hsuan
林裕軒
如何紀念?
文 | 林裕軒
文|林裕軒(臺灣獨立策展人)
攝影|彭奕軒
認識啓耀的作品是源於絕對空間的「來溫家計畫」,他們探索了臺南巷弄間的河道歷史,接著分享作品,這個以城市走讀為索引,進而進入藝術家作品的方法,成了我對啓耀的第一印象。在他的作品中,可以感受到水墨這個媒材具有的濃厚歷史感,但在他的畫面安排裡,似乎又不那麼符合我們對於傳統水墨畫的認知。或許是因他在佈局畫面時,納入了西方地圖的鳥瞰視角,也或許是描繪建築與自然景物的方法不同,所以混搭出了不同的景觀。我假想著這些有點對立的使用,甚至是應用了不同時代與國族的符號,應該會帶來更激烈的衝突感吧?但在觀看他的作品時,我沒有感到一絲的不適,也恰巧是這樣的舒適與平衡,使我重新在思考,是什麼堆疊出我們現今看到的場景?香港與臺灣有著近似的歷史發展軌跡,我們都看見歷史在兩地經歷了不斷拆除與覆蓋後的痕跡,那些不合時宜如何作為預示?啓耀以他的視角提出了Mapping(地圖)這個方法,而他也啓發了我於2023年策劃的「持景行走」一展。
前陣子在讀星野道夫《旅行之木》一書時,他因長時間在大自然中生活旅行,遇見了帶著不同目的前來的人們,曾寫下:「也想知道一路走來遇見的人們,各自在生活中畫出什麼樣的地圖。因為自己並非與這一切毫無關係。」啓耀就像是星野道夫筆下的那些人們,你不會在他的畫面中看見人的身影,反而是那些紀念下的肖像,和他移動過程中遇見並畫下的那些符號。他在這檔展覽前,前往了臺東、綠島、慈湖紀念雕塑公園、臺北與臺南等地進行作品前的考察研究,這一幕幕因為人而造出的風景,在他的筆下,會如何在兩地留下紀錄,這個紀錄又會產生什麼不同的紀念意義,是我持續想探尋的。
啓耀曾跟我說過,他在2024年於香港凱倫偉伯畫廊(Karin Weber Gallery)的個展「風樹不靜」中,曾與觀眾藉由他的作品來談論香港被英國殖民的這段歷史,但觀眾似乎對這類話題不太有興趣,而展覽中出現的另件描繪臺灣風景的作品《綠島》,卻引起觀眾的興致。他說:「所以不是我改變了,觀眾的想法和接受議題的能力也大不相同了。」或許,這個在不同時刻產生的不相同,甚至是香港不適合公開進行談論的現況,都驗證了它產生的某種「不適」,但也正因為這樣的不適,他的方式或許更帶有紀念的意義,也是我希望在這篇文章中能為這檔展覽給的導引。
紀念的形狀—鄧啓耀個展
The Shape of Monuments—Frank Tang solo exhibition
策展人Curator|黃嘉淇 Alice Wong
展覽日期Duration|2024.06.12(Wed.)-07.21(Sun.)
地點Place|絕對空間 Absolute Space for the Arts